第570章 火车(1/ 2)
1268年,4月8日,金口市。
如今立夏时节,气温已经回暖,却也没升到难耐的高温,正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时节之一,正适合出门游览。
即墨县北、金口市西,有着一大片广阔的平原,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地带,现今自然也不例外。连片的原野上,冬麦如同健草一般茁壮成长,旁边的苜蓿牧草也一样茂盛,三三两两的牲畜在上面就食,不远处还有农民在照料刚种下不久的粟、豆、棉或者蔬菜。
两年多前大沽河上的第一中央大桥建成后,东海国的铁路也开始大规模铺展开去。其中主力是向西延伸的胶沂铁路,另外向东深入金口、莱阳的铁路也铺出去了不少。现在这片平原上就有两条铁路通过,一条是即墨站直通北边莱西站的主干线,另一条则是从途中华山站通向金口市的支线。
“咣当……咣当……”
铁路在东海国经过数年的铺设,已经不是个新鲜事物了,沿线乡民对这种把精钢铺在地上的奢侈行为不再稀奇,对于铁轨上奔驰的马拉列车也习以为常。但今天这列在金口支线上行驶的列车,却依然引发了他们的注意乃至惊恐,因为拉动车厢的,并非牛马之类的牲畜,而是一个冒着黑烟的钢铁巨兽!
“真快啊。”史若云打开车窗,感受了一下外面的风速,但因为附近的农田刚好施了农家肥,臭气夹杂着煤烟味往车厢中直钻,所以立刻就把窗关上了,“这还不到两个小时,就要到金口了,真是熟悉而又陌生的速度啊。”
韩松往后一倚,说道:“全程才六十公里吧,平均也就是每小时三十。极速倒是不错,不过调度上还欠点功夫,浪费了不少时间。”
他们所乘坐的这节列车,是由“澎湃动力”所研发的“前进-2”蒸汽机车所牵引的。这型火车头由孙清南和陈文设计,虽然在功率和复杂度上仍然很稚嫩,但设计思路和结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。机车主体结构是一个基于“火山-3”型改造而来的圆柱型的大锅炉,内部烟管数量由两根增加到了七根,产汽效率不能说提高了多少,但使得内部自由流体更少,有助于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。两个新星-180双动气缸位于两侧车轮前方,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位差可以相互帮助越过死点,再借助列车本身的惯性,就可取消庞大的飞轮,以辅助的小惯性轮替代。车轮轴列式是0-2-1,无导轮,两对动轮,最后有一个承载煤水仓的从轮,轴距750mm,适用现在普遍铺设的半轨。
得益于整个工业体系的进步和专业人士的主导,“前进-2”从一开始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。它额定功率50kw,理论上可以拖动总计100t的负载在不超过千分之五坡度的轨道上以30km/h的速度前进,在实验中确实也达到了这个指标。虽然它体型并不大,但这个动力足相当于100匹马了,而耗费却连十匹马都不到,如果能实用化,必将对物流系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。不过它毕竟是个新玩意,大家对它也不能说立刻就放心了,因此目前尚在试验阶段,等跑一阵子没什么毛病,再投入试运营。
史若云和韩松两人今天出现在这里,就是因为“前进-2”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试验,确实很令人满意,于是决定放到正式铁路上试运营了。他俩作为国家元首,亲身乘上第一列试运营的蒸汽火车,既是参与火车的实验,同时也是为这种新事物站台,顺便之后还可以再去金口市访问一下。
这列车一共拉了四节车厢,除了工作人员所在的第一节和他俩所在的第三节,其余两节全是护卫。也正是因为拉的全是人没什么负载,所以这列车经常能跑出50km/h以上的“高速”,在铁轨上踩出不间断的“咔哒”声。
不过,由于这条铁路是繁忙路线,前方不时会遇到马拉列车挡路,因此调度要耗费不少时间,六十公里的路程用了近两个小时才走完。随同史韩二人一同出行的两儿一女一开始异常兴奋,到现在都无精打采地睡着了。
但即便如此,用一个时辰跨越百里,这也是个足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了。如果有足够长的铁路的话,它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内到达千里之外的另一端,这是一项足以极大地改变战略的技术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