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零五章:天家(下)(1/ 2)
亲王一万石、郡王两千石、镇国将军一千石、辅国将军...
......
这就是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,时任户部尚书郁新跟太祖皇帝重新勘定的宗亲年俸之数。
只要是朱家后代,那么打一落生,每年就可以从国库里领钱了。
无论生多少个,爵位和年俸都只是比父辈低一等而已,且不分嫡庶长幼。
就拿朱棣的燕王一支来说。
燕王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就是燕世子,在朱棣活着的时候朱高炽暂领郡王年俸,而朱高煦、朱高燧两个则是郡王身份领郡王年俸。
朱高煦的嫡长子就是郡王世子,在朱高煦活着的时候暂领镇国将军年俸,而朱高煦的其他儿子则是镇国将军领实际年俸。
这样一支支传下去,一直到最后的奉国中尉,再往后的祖祖辈辈都是奉国中尉。并不是说会因为爵位的等降而被裁汰。
也就是再往后每一代一落生就能从国库支领最低的百石粮食!
这般一辈辈生养下去,老朱家就成了国库最大的吃粮大户。
而且老朱家是真的能生,最著名的那就是晋王朱棡的一个庶子朱济炫,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庆成郡王。
这个玩意整整生了一百个儿子!
除嫡长子承庆成郡王爵以外,他的九十九个儿子都是镇国将军。以至于朱济炫举行家宴的时候,他的儿子们竟然都互相认不全兄弟。朱济炫是火行,他的儿子就是土行,为了给他儿子取名字,朝廷还不得不生生造了很多个偏旁部首为土的汉字出来!
更要命的就是国家每年扔在他一家脑袋上的年俸高达十万零两千石!
朱济炫负责生,朝廷跟在后面给取名字送银粮,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。
这种可笑的事朱允炆是绝对不会允许发生的,所以他要砍掉宗亲的铁杆庄稼。
趁着现在的朱明宗族还没有繁衍开,还没有形成压在朝廷财政上不停吸血以至于割肉都割不掉的地步,趁着自己的权利、威望恰恰可以推动的时候。
砍掉它!
乾清宫里一片寂静,几十人的脸上都神情各异,有的无动于衷,有的面有难色,还有的暗暗不忿,龇牙咧嘴。
不忿的原因很简单,既然大家都是太祖的孙子,你朱允炆都贵为天地至尊的皇帝了,难道连让我们这些做兄弟的喝口汤都不愿意吗?
以前大家伙还觉得你是个宽和的好皇帝,现在说翻脸就翻脸,对自家人如此的凉薄?
说的好听,外人看起来也会觉得自从有了皇商,皇室宗亲的各支都有足额的分润,但谁家就一个孩子不成?
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。
数数看晋王世系多少子孙?
再看看秦王世系又多少子孙?
就说朱济熺是现任的晋王,他们那支领的分润银子,他舍得给他那些兄弟多少?
根本别指望平分,因为朱济熺将来肯定会有他自己的孩子。不仅着他自己那一支嫡脉存着,还能分给家里侄子?
大家伙真正靠着的,不还是从国库每年支领的年俸。
砍了这笔年俸,将来吃什么喝什么?
这其实也是朱允炆的手段之一。
皇商的分润是按照太祖的儿女数量进行的均分,也就是固定分出多少份,比如一年营收三百万两,太祖有三十个子女,那这三百万两中的三成归朱允炆,剩下的两百一十万两三十家平分,每家七万两。
至于每家拿到手之后,各自再怎么分那就跟朱允炆没关系了。
哪怕你家五百个孩子,另一家只有三个孩子,你们拿到的钱都是一样的。
并不会出现生的越多拿的越多的现象。
“尚炳年初剿匪,战果颇丰。”
这个时候,朱允炆突然又将这件事提了出来:“说明咱们这些太祖的子孙,都是有真本事的人,朕就看尚炳颇有乃父,朕那位二叔的风范,将来未必不可做大将军。”
铁杆庄稼是一定要砍的,至于砍了之后这些宗亲何去何从,朱允炆也为他们想好了出路,那就是让他们自力更生!
各家的分润,你们这些侧室、庶出能从主家那一支拿到多少,那都是你们的家事,宗人府未必见得管的过来,不愿意自己出来闯的,那也是自己的选择,总不至于被你亲爹给饿死倒也是事实。
见这些小兄弟们还没有明白过来,朱允炆只好又举了朱高炽这个例子。
“四叔家的高炽,现在可是吏部尚书,我大明的天官。朕唯才是举断不会举贤避亲,你们想做官的可以做官,只要科举能过,朕这边都有位子留给你们。
想从军的从军,朕不设阻拦但也不会破格优渥,你们在什么位子上就领什么位子的俸禄,有朝一日你们做到了奉天殿大学士、做到了总参谋长,做到五军都督府的大都督,该多少职俸朝廷就开多少职俸。
不想当官也不想从军的,那就去找你们各支的亲王领一笔银钱买地做个安心地主,或者去行商做买卖,但朕丑话说在前面,该交粮税的交粮税,该交商税的交商税,克扣了国库一两银子,朕念及亲情可以饶了你们,但爷爷定下的国法可饶不得你们。”
从政从军从商。
三条路朱允炆都给他们指了出来,同时也毫不避讳的把所有难听话都讲了出来。
乾清宫里安静了下来,所有人都被朱允炆那最后一句吓得噤若寒蝉。
太祖定下的国法?那是要杀头的啊。
看到一时间没人吭声,朱允炆到也不着急,端着茶边饮边看起了奏本。
他知道这些人里面,一定会有人同意的。
秦王朱尚炳、晋王朱济熺这两个身份最高的也是既得利益群体,他们是一定不会反对的。
一年分润的大头可都在他俩口袋里,这可顶的上他们之前几十年的年俸了,为什么要反对,跟皇帝对着干这种事他俩可不会这么没脑子。
只要这俩带头同意,其他这些岁数轻的半大小子能有什么主见?
他们就算不同意又顶个屁用!
为什么只召见这群年轻人,没有把朱棣、朱桢这种上了岁数的亲王也一并喊来说这件事,就是因为朱允炆知道他们一定会同意的。
人活得岁数越大,越会妥协。
只有这些年轻气盛的才会发牢骚。
搞定这些小兄弟之后,那么砍了宗亲年俸这件事,朱允炆打算过两日直接临朝说一声,以明旨诏天下,最是省心。
“陛下举贤开明,臣弟谨遵圣命。”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